5、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讓自己離目標更近
有的大學生倒是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難堅持。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難,都有老師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學,一切似乎都沒有人給你答案,或者給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種是你想要的?這真很難講。
所以很多同學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不是最佳的,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
6、我們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了進展,但是也沒有最終堅持下去。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心理學家說習慣推遲滿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可能有的同學并不清楚,這里我分享一個摘抄來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啟發(fā)。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里,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態(tài)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愿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盡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guī)心理分析和治療,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于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才使治療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著問,“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y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guī)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xiàn)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紤]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通常從五歲開始),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在幼兒園里,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一個五歲的男孩多些耐心,暫且讓同伴先玩游戲,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樂趣,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方休。對于六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yè),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應該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tài)。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nèi)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