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馬蒂亞斯教授這篇文章,看后,我深深為之感動,一個老人,年過花甲,遠在萬里,本可以在海灘或者在自家花園享受夕陽無限好,然而他的心卻始終惦記著中國的設計教育事業(yè),在此文中,老人對國內現行的設計教育體制所提出的批判和建議,是他近二十年來、考察了中國幾十所大專院校之后所得,正像他非常謙虛地自稱為一個“局外人”的一番“局內”思考的那樣,把他在中國所聞、所見、所思都一覽無余地痛快表達出來,我敬佩這種勇氣。征得馬蒂亞斯教授同意后現將此文發(fā)表,也希望同行提出意見,不負“老馬”一片“愛國”之心。 馬蒂亞斯教授的郵箱:g.mathias@gmx.de 。
------------------------------------------------------------
[德] G.馬蒂亞斯 (文) 莫光華 譯
1990年,我首次涉足當時堪稱“荒漠”的中國設計界。那時候,中國的“設計版圖”還能讓人一目了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值得敬重的老牌藝術院校對“設計”這一新概念有所關注。與當時政治上的正確認識相應,設計開始被視為開啟工業(yè)和經濟之門的重要的鑰匙之一。
上述幾個學校那會兒還很窮,教設計的教師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藝術家,不僅年事已高,而且?guī)缀醵荚谖母镏酗柺艽輾,差一點就被摧毀。設計該怎樣并且為何必須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設計”這一新概念與“裝飾”或“藝術”這些古老概念區(qū)別何在,諸如此類的問題當時尚無人問津。盡管帶著些許難受的心情,今天我卻愿意回顧那個時代的情形,回憶那些好學上進因而興趣盎然的學生們,跟他們在一起確實可以教學相長地愉快合作。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后來留學國外,歸國后便迅速取代了那些老化的師資。毋庸置疑,這一步伐在當時是正確的,然而也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如果說在那以前,中國設計界還是有意無意地——此時便是完全有意識地——“拷貝”國外的一切設計:從日本到俄羅斯,從美國到德國,直至法國;并美其名日“國際設計”。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次國內設計大賽便是對此情況的一份具體的事后明證。直到90年代末期,才可以判定,中國設計開始經歷一次至關重要的、以中國文化為指歸的轉向。
中國設計跟外國設計區(qū)別何在?中國設計的特征是什么?這兩者曾經是,并且現在仍然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期盼獲得解答的重大問題。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不只是一次體育盛會。中國將借此機會向世界表明,它的國際形象本不應像現今這樣弱。中國的設計已經向前邁出了得到公認的一大步,而且我也希望,中國人能繼續(xù)一路走好。為此目的,我們亟需培養(yǎng)的,絕不是數十萬能力平平的設計師,而是,我們最需要培養(yǎng)出數百名受過最精良的教育的頂尖人物——我們要的是設計精英!
然而,縱觀當今中國的設計教育,其現狀究竟如何呢?帶著巨大的震驚和憤慨,我耳聞目睹了時下正在發(fā)生的深刻巨變。面對這種巨變,我打算作出的決定乃是:要么,我不跟這種教育體制“玩”了,否則,日后我會因為自己曾為這種不良發(fā)展勢頭推波助瀾而深感愧疚;要么,我就準備同這種體制長期斗爭,以促使它能向一個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簡言之,目前國內設計教育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要規(guī)模不要檔次——求數量不求質量;追逐利益而不負責任;目光短淺,不計未來;單從表面上看,中國設計教育界眼下一派繁榮。
此間在中國大地上,藝術和設計院系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它們憑著各自漂亮壯觀的“門面”,年年競相吞入多達數十萬的藝術和設計系新生。于是乎,搞設計突然成為國內的時髦行當。幾乎每一所大學都為自己弄了一個設計系。在中國,有錢學設計的學生有的是。前來報考的人數多得驚人。藝術和設計院系頓時蛻變?yōu)橐患壹覡I利企業(yè)。其產品就是一批又一批從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線上培訓出來的次品畢業(yè)生:可他們剛出校門就已無法適應全球化經濟浪潮對設計人員的要求,更遑論去擔當設計教學之重任。乍一看,這些院系的師生比例似乎是適當的。然而,只需稍微留意一下它們的師資,就會很快發(fā)現全部問題的關鍵所在。由于中國高校急劇擴招,學生人數猛增,校方就像找臨工一樣,把凡是請得到的各色人等都變成了設計教師,尤其是那些在大學畢業(yè)后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要求的人。結果可想而知:這類教師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學和實踐經驗少得可憐。我常常遇到一些青年教師,他們自己甚至連大學都還沒畢業(yè),就已不得不勉為其難地同時承擔教學任務。正是這些普通青年教師的不得已承擔了大量教學負擔,便為其他某些教師騰出了時間從事更有利可圖的業(yè)務。當然,我在這里也不想以偏概全;因為事實上、在中國確實有許許多多優(yōu)秀、敬業(yè)的設計教師贏得了我毫無保留的欣賞和高度敬重。我謹希望,這樣的教師多多益善。
在我看來,中國的設計教育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巨大泡沫。這種教育正在不負責任地背離它本應擔負的革新社會的使命,而一門心思地遵循資本主義的利益最大原則。這種現象,人們可以稱之為一種“教育剝削”。除了盲目擴招帶來的設計教育過度膨脹這一基本問題,在我看來,中國設計教育界目前還有一個主要問題。可惜這個問題在我的中國同行們眼里,似乎無足輕重。我要說的、正是中國的高考招生制度!這種制度早就應該遭到批判,因為它往往把一些真有天賦和才能的考生拒之門外?忌恼魏蛿祵W成績好、并不能說明他就一定具備足夠的藝術思維或創(chuàng)造力。因為,倘若學生不具有相應的稟賦,即使最好的教師也難以在塑造學生的藝術人格上有所作為。
因此不妨說,在中國、從大街上找來的設計師可能往往要比出自高等院校的畢業(yè)生更優(yōu)秀。在歐洲、人們都深知,藝術和設計院系的招牌含金量,恰好不取決于其教學人員的質量,而是取決于其生源的質量。
每當我在中國較長時間輔導一個人數較多的班級時,最后我總能得到幾乎相同的印象: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生真正具備上大學的素質。有五分之二的學生之所以來學設計.僅僅由于這是他們的父母為他們安排的,而他們自己對設計興趣不大。其余五分之二的學生對設計則是毫無興趣。這種態(tài)度也常常表現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其實早在數年之前,人們就想杜絕這類學生進入設計院系。而在當前以利益驅動為特征的教育形勢下.人們已經放棄了那種努力。無論如何,對設計既無興趣又無天分的學生,其大學生涯無異于浪費時間。
總之,在過去的四年間,中國的設計教育狀況是急劇地惡化了!這種惡化也包括,當今的藝術系學生已經不再具備以前的大學生普遍擁有的扎實的手上功夫,特別是手繪能力。時下,既然電腦已無孔不入,占據了教育的中心位置。那為什么還要學生們手繪或者自己拍攝圖片?
取而代之的則是出自電視畫面的圖像世界?墒沁@些作為設計成品的圖像,卻不再能讓人在腦海里形成相應的故事和形象。同時,當今的學生們讀書越來越少,結果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便隨之萎縮了!于是,大家都只能無盡地、周而復始地“拷貝”那些已有的東西,同時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徑是一種犯罪?截惥褪恰柏飧`”,實質上就是竊取他人的精神財產。
常常同樣令我驚詫的是,中國的大學新生們往往顯得天真幼稚,很不懂事。他們無一例外都還處在青春期末期,而在這個階段的人,其學習能力是有限的。與此形成反差的則是,中國高校占主導地位的教學體系,不能迅速促成這些還極不成熟的新生們的自我人格發(fā)展進程;而知識的傳授,則不像在真正的大學里那樣,倒像在中小學一樣,依然是灌輸式的。不堪重負的老師們用林林總總的教學內容和作業(yè),使大學生們(他們跟中小學生們沒什么兩樣)也不堪重負。而這一切都讓學生們無暇自己通過主動的學習積累經驗或者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中國,人們似乎不懂“獨立學習”這個概念的含義;或者說,恰好相反,他們是在蓄意妨礙學生們獨立學習。就“獨立學習’’這一概念而言,積極主動地學習代表的是一種真正的大學學習的最有效率的體系。大學學習首要的是自由、老師要教會學生,具有責任感地對待自己的自由。培養(yǎng)只懂專業(yè)的書呆子是不夠的,要培養(yǎng)具有高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上в捎谀壳暗拿つ繑U招,學生數量激增,老師們已不再可能如孔夫子所言“因材施教”地逐一促進各位同學的天資。
在中國,不少新建的設計院系位置遠離城區(qū)、就像美麗的“世外桃源”,遠離社會;于是也就難以培養(yǎng)學生本應必備的社會能力。既然設計的目的不是為設計者,而是為了社會,就必須要求學生們了解、親近和融入社會。
不僅如此,在中國,將來即便再有幾十萬這類受過這種高等教育的設計師,他們也無法從文化層面上改變中國未來的設計環(huán)境,倘若一直缺乏有利于設計教育、相應的社會文化結構。在中國根本缺乏歐洲早在幼兒園就已開始進行的設計教育。這里也沒有什么設計和視覺傳達博物館,能讓普通百姓都知道設計的一般概念,能解釋什么是好的和不好的設計。
而且?guī)缀跻矝]有能向人們展示現代藝術發(fā)展歷程的藝術館。進而,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亞文化的發(fā)展,還在萌芽狀態(tài)就已被窒息、被阻斷。對青少年的強迫式教育手段和無處不在的監(jiān)管,無不阻礙著青少年文化的每一種可能的發(fā)展。
在中國,由于沒人教導企業(yè)家們.讓他們明白“設計”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們自然就以為,他們自己就是設計者,從而就把受過專門訓練的設計人員僅僅看作執(zhí)行其指令的幫傭。好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因此常常就失敗在設計者和客戶之間的對話過程中。設計者認為,一旦客戶滿意了,他們的任務也就大功告成了。大街上的老百姓憑什么要對所謂優(yōu)秀設計感興趣并且慷慨解囊購買那些好的設計產品呢,既然他們中的百分之九十八都對“什么是設計”一無所知?在中國,文化和設計一直都還沒有被視為對經濟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因素并得到相應的認同。文化不是奢侈品,也不只是額外開銷。文化是存在于整個社會語境中的一種潛能。
為什么那些成功的企業(yè)家們紛紛涌向上海而不是重慶?其原因肯定不是因為上海的生活水平很高,而是因為,在那里,經濟和文化以及工作和娛樂之間達到了一種高度的協調發(fā)展水平,他們能夠在那里理所當然地享受這種協調。只要人們不僅認為,文化只是一種指向過去的東西,而是也承認,它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不可舍棄的社會進程,文化環(huán)境就將總處于可干預的狀態(tài)。我很清楚,我對中國設計教育的這一番評述,可能會讓我在中國交不到朋友。可是在一些私下的交談中,我的上述幾乎所有論據都得到了有關高校領導、教授、教員特別是廣大同學的證實。然而,即使在這類私人交流中,我也看得出來,對于改變上述現狀,他們個個都顯得無能為力;因為在他們眼里,本該對上述問題負起責任的人,似乎總是他們各自的上一級領導。而在正式場合,大家都表示:什么問題都沒有!!!而我自己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如果人們對所存在的問題都保持沉默,那就永遠也別指望問題會得到解決。對于這一點,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早已說過,必須實事求是。因此,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確證問題之所在。而我之所以斗膽來進行這種確證,正是因為我希望,自己能由此邁出改變上述不良現狀的第一步,并借以引發(fā)有關人士進行一場更廣泛深入的討論。
在過去的十五年,我一直致力于改善中國設計教育的質量,現在,我仍然毫不氣餒,我更愿意行動起來,并請求所有的人都同樣積極地行動起來。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