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隅酒店給人最深印象的不是散落在各處的藝術品或者通透的設計感,而是穿著各不相同休閑服的酒店員工,像“便衣”一樣悄悄地“潛伏”在顧客周圍,“出其不意”地為他們提供服務。這家輕快酒店也有它相應獨立、輕松、個性的餐飲設置。
北京的東隅酒店太古酒店在亞洲的第四家、在北京繼瑜舍之后的第二家酒店。按照太古酒店管理總監(jiān)布萊恩·威廉姆斯的話說,東隅是一個追求生活方式的商務型酒店,緩解勞頓、刺激娛樂、支援商務的酒店品牌。
它還有一個特點是,不參與酒店行業(yè)的評星體制。在這個前提下探討這家酒店的餐廳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僅僅是北京的這家。
和一般大型酒店連鎖不同,香港東隅酒店將餐飲精簡到只有 Feast 全日餐廳與酒吧。北京東隅酒店則是全日制餐廳(兼為住客提供早餐)、咖啡館、加州風格的日本料理和酒吧的“非主流組合”——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餐廳,更沒有高檔正式的西餐廳。
全日餐廳——Feast
咖啡館——Domain
除了餐廳配備上面的“非主流”選擇,餐廳內部舉行的活動也不再是一味地和米其林大廚合作或者舉辦傳統(tǒng)的各國美食節(jié)。他們會尋找自己的主題。
今年夏天,“肉食者”美食節(jié)啟動。這個計劃兩個月一辦的美食節(jié)會在 Feast 餐廳某一天的晚餐時段,提供一種動物各個部位入菜的全套西式菜單。
這個主意最早來自于酒店的行政總廚 Rob,一個在偏僻小村的農場長大的澳洲廚師。從小受到“物盡其用”的理念的影響,到而今歐美世界推崇的“nose-to-tail eating”(從頭吃到尾,即肉類屠宰和烹飪過程中的節(jié)約理念,盡量吃掉動物所有的可食用部分)。東隅酒店的餐飲總監(jiān)劉春科對《中國設計之窗》 表示,用現(xiàn)代的做法來對待不太受人歡迎或者被人認為“不值錢”的動物部位,這是與現(xiàn)代社會隨手丟棄食材、以及大量使用高度精加工產品的習慣對抗,也是和目前國內在飲食方面返璞歸真、懷舊古法的風潮相互呼應。
在廚師的選擇方面,他們也避開了重金邀請境外大廚的做法,而是轉向北京本地的餐飲界,尋找在當?shù)爻晒\營獨立餐廳、在廚藝上頗有創(chuàng)見的廚師,這也是酒店餐飲和社會餐飲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
例如第一期的“豬肉”主題,就選擇了一直以來關系不錯的耀揚。他的餐廳在本地擁有不錯的口碑,而其擅長的西班牙菜系中又有眾多豬肉的料理。在九月初的第二期“肉食者”美食節(jié),擅長創(chuàng)新韓國料理的韓國廚師安賢珉帶來了中西合璧的“全牛宴”。
除了邀請來不同國家背景的廚藝展示,北京東隅酒店也會將國內的不同菜系納入范疇,根據(jù)不同地區(qū)擅長烹飪的食材來制定菜單。但不管怎樣,這是一個酒店提供的合作平臺,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商談和籌備,多次碰面、試菜、調整,每一個前來的“客座”廚師將會以人均 200 元左右的價格提供不會在他們自家店鋪中供應的菜式。而在這個新項目的推廣過程中,和廚師的支持相比,通過新穎的呈現(xiàn)形式改變客人的成見是更大的挑戰(zhàn)。
正是因為不用“糾結”于酒店評星的條條框框,太古旗下的酒店把餐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也給餐廳賦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格”。在連鎖數(shù)量并不算多、并非以大面積著稱的酒店之中,餐廳所占的空間比例和酒店在餐飲上所耗費的精力都較之一般酒店高。
餐廳不再成為酒店的一項附屬配置,而北京的這一特點甚至超過了有美食天堂美譽的香港的分店。劉春科說,他希望大家就像記得酒店的名稱一樣記得餐廳本身。
雖然顧客大部分是中國客戶,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國際的背景、旅行生活海外的經歷,追求生活方式——有質量,有真正的性價比(而非便宜)。消費理性、不亂花錢。為這個人群提供匹配的服務,成了餐廳的另一種特色。
太古集團早有將藝術品請進大廈的傳統(tǒng),無論是香港島東區(qū)多達兩萬多英尺的 Arts Free 多功能藝術文化場地,還是北京瑜舍酒店中庭的展覽區(qū)域。北京東隅酒店直接就位于酒仙橋地區(qū),與798藝術區(qū)為鄰。
除了酒店中陳列的藝術品,常來光顧的藝術家以及長期合作的藝術機構,餐廳本身也積極地與藝術發(fā)生關系。酒店剛開業(yè)時,便和 798 藝術區(qū)聯(lián)合推出了 798 元的藝術套餐,顧客既可以用膳,又能加入藝術區(qū)的導賞活動。不過由于 798 藝術區(qū)的餐館人群和酒店顧客群體并不完全重合,餐廳之后也采用了更為靈活的模式。例如目前 Feast 全日餐廳里的紙質桌墊上就是 798 藝術區(qū)內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最新展覽資訊,顧客還可以撕下紙質桌墊一角的小門票免費前往尤倫斯進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