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
研究 質疑城市
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這個星球上發(fā)展變化最迅速的國家之一,社會、經(jīng)濟和城市轉型是一個連續(xù)地調整過程。在工業(yè)革命期間,中型的歐洲城市以同樣的方式轉化和擴大,而大多數(shù)中國城市必須以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進行轉化,這樣能適合新居民的不同需求。中國城市的結構大體為:高度發(fā)展的經(jīng)濟區(qū)域被大片空地所環(huán)繞、現(xiàn)代的公寓區(qū)與傳統(tǒng)的四合院相鄰、大型的購物中心矗立在低矮的平房之中。每種結構都滿足著城市中不同的需求,使得最古老的風格也可以與最新奇的歐美標準相協(xié)調。
該項目的第一部分側重于中國城市目前狀況的分析,并以北京作為一個案例研究,以西南部的大柵欄地區(qū)作為被保留下來的胡同形態(tài)。
演變
即使北京的城市出現(xiàn)異構并且深受近期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胡同仍是一個社會與城市肌理和諧共存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模型,一個為了人民而又為人民所造的空間。這項研究將嘗試分析和了解這個古老的城市形態(tài)是如何得以保存并適應現(xiàn)代化的都市的,這是影響演變的重要因素。
原則
我們制定了4個基本原則來指導在北京設計周的研究和展覽:密度、流動性、環(huán)保、社會。
密度
密切與土地利潤和城市形態(tài)相關的密度是了解傳統(tǒng)與新型城市間關系的關鍵點。北京的中心地帶,居住著將近20萬的居民,人口密度低于大多數(shù)歐洲大都市地區(qū),但是在中國,新住宅的發(fā)展與歐洲近期的最大地基比率標準幾乎相同。
胡同的密度可以與一個鄉(xiāng)村媲美,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社會與環(huán)境相結合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可能將密度增加而仍然保持著這樣的生活質量?我們是否能設計一個土地利潤不與多樣性相一致的城市呢?
城市流動性
自行車、三輪車、微型面包車、行人,胡同中沒有大型的機動車。狹窄的巷子和道路的缺乏使得街道成為了分享的地方,人們不但可以輕松的漫步,還可以吃,玩,工作以及互動。城市的形態(tài)決定了它的移動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最先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這也是一種公共空間感。為什么居住現(xiàn)代化就只能是指汽車?為什么它們成為了復雜而又不與其它相關的城市因素?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城市模型,而且其中之一還能適合未來社會?
綠化
北京的夏天和秋天是樹葉的海洋。樹木的存在有時比房子還要高,有些比房子的年紀還要大。鄰里有時就像個混合型的大森林,當然,新的發(fā)展方式是把綠化集中在擁有塔的公園的綠化區(qū)域內。
四合院的空間結構使院子成為了這個建筑的心臟,無論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領域,自然環(huán)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綠化成為我們城市中多元化的一份子呢?如何使樹木定義我們的空間并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呢?
社會
胡同是一個緊湊型城市的模型,其中的混合使用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堅實的社會網(wǎng)絡。房屋、服務、小型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番互動的相關形態(tài)。
減少土地的使用、多元化的交通系統(tǒng)、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相互聯(lián)系、網(wǎng)絡商店和餐館,這些需求成為了社會的凝聚力、復雜性、關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元素。
城市模型如何定義一個社會交換的自然增長?領土與社會間的正確關系是什么?如何保存作為城市元素之一的文化?
展覽
北京設計周上的胡同城展覽是對北京城市條件的一種追溯,特別是對其胡同文化的追溯。
作為一個對老北京城回顧的三個章節(jié)的探索性展覽,一定要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氣氛并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展覽的開始為老北京城區(qū)的總體情況,用科學的方法講述4個基本原則,并重新組成一個虛擬的理想城市形象。
三個章節(jié)分別為: -一個系列展板將提出有關事實的問題,并且他們將目前的數(shù)字和信息圖表來說明研究。 -兩部電影將提供一個接近胡同的氛圍,生活的方式,符合城市和社會條件的個人肖像。 -觸摸屏應用程序,讓觀眾與胡同地圖互動,了解一個城市的形態(tài)和功能。通過對城市的一部分進行描繪、分析和重新構思,胡同城希望增進老城保存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交融,促進城市的進化。
團隊
胡同城@BJDW與大學一同進行實驗 展示中期研究成果 與學生和教授進行講習和研討會實驗結束 胡同城:最后的展覽 :
2011年9月 2011年10月 2012年2月 2012年4月2012年7月2012年秋
2011年9月 中國文字這里
2011年10月中國文字這里
2012年2月中國文字這里
2012年4月 中國文字這里
2012年7月 中國文字這里
2012 秋季2012年 中國文字這里
團隊組織
Luis Aguirre Manso路易斯•阿奎爾, AQSO負責人
路易斯是西班牙的注冊建筑師。他曾在巴利亞多利德(西班牙)大學學習古建筑遺產(chǎn)修復研究,并且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獲得了建筑學的碩士學位,并赴佛羅輪薩(意大利)大學繼續(xù)深造。
之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愛爾蘭、中國等不同國際建筑事務所工作,完成了多個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設計、混合綜合體及高塔、高層建筑和大型住宅等設計。在創(chuàng)立aqso之前,路易斯就職于雷姆.庫哈斯(OMA)的北京事務所。
AQSO是一個關注當代建筑,城市規(guī)劃和文化研究等多學科的國際化的青年建筑師事務所。
Gianntionio Bongiorno安東尼,館長
安東尼是一個來自意大利的建筑師,現(xiàn)居于北京。
他曾在德國和意大利的大學進行學習,并且獲得了米蘭理工大學的建筑學碩士學位。在大學期間和畢業(yè)后,安東尼教受了一些課程并在米蘭理工開設了工作室,與此同時,他還參與了很多項目,比如2005年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居住文化”展覽和在米蘭設計周舉辦的“城市輕行”展覽。
在過去的幾年中,安多尼在大都會建筑事務所(庫哈斯)和MAD建筑事務所工作。在亞洲和歐洲工作的這些年,他已經(jīng)完成了許多的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促進了歐洲與中國文化項目之間的交流。
在他的設計中,他希望能實現(xiàn)關鍵構架和務實方法間的平衡。
互動媒體
Vladimir Popov
Vladimir Popov 是一個來自俄羅斯的互動媒體設計師。2007年,于雅庫特州立大學。
畢業(yè)后,他來到了中國。自2010年來他一直作為一名系統(tǒng)架構師在俄羅斯東北聯(lián)邦大學工作。今年的早些時候,他曾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合作了他的第一個項目。是IACYY北京的合伙人。
Djulus Diodorov
Djulus是一名俄羅斯籍工程師。他曾就讀于莫斯科體育文化大學。畢業(yè)后,他曾在俄羅斯雅庫茨克的一個監(jiān)控公司工作。 Djulus在中國與工程師Vladimir合作進行虛擬技術和新的多媒體設備的開發(fā)。
制片人
Sylvie Guérard
蔣立德于1972年出生在法國的里昂。她曾就讀于巴黎應用藝術學校(奧利維爾德塞雷斯)和國家電影學校(FEMIS)。她曾就讀于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停格動畫專業(yè)。
她導演的停格動畫短片電影有:逃出花園(3分鐘,1996年),Gudule(5分鐘,1997年),神秘的酸奶(10分鐘,2000年)。神秘的酸奶在200多個電影節(jié)上放映,并獲得了18個獎項。她的電影也在Canal+電視頻道,ARTE,HBO中播出。
2005年,她因作品《去東方/左手邊的路》獲得了“Louis Lumière – Villa Médicis Hors-les-Murs”獎,這部作品以圖畫書和電影的形式講述了她在亞洲旅行的經(jīng)歷。
2007年,她滿懷著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搬到了北京。
Anouchka van Driel
擁有荷蘭與塞爾維亞血統(tǒng),并且于2004年開始在北京工作與生活。她擁有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士學位,還擁有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攝影和城市文化專業(yè)碩士學位。 之前,她與其他人一起在進行攝影、時間藝術以及其他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她的大部分工作主要為攝影和敘事建設 -我們如何看待隨時間推移的攝影序列 -以及小說與紀實手法的張力,走的是視覺或一般散文集的形式。她對城市居民的個人故事極為感興趣,并用城市社會學的方法繪制出人們如何在不同的場所和空間中生活。
平面設計
Michel Sutyadi
邁克爾,設計師,企業(yè)家、街頭服裝品牌的擁有者,出生并成長在德國。在他獲得了平面與新媒體設計的學位之后,他開始從事藝術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并且作為一個美術導演在廣告公司工作,比如Grey、BBDD和Saatchl & Saatchl。2003年之后,他來到了中國,米歇爾收集了很多中國市場中有核心發(fā)展價值的廣告伙伴,例如寶馬、MINI、雀巢。
2007年,他協(xié)助創(chuàng)辦了北京基礎城市生活方式并且推出了NLGX設計品牌。隨著品牌零售店開立在北京市中心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NLGX設計是一個年輕而即將到來的設計公司,設計以文物為靈感的城市生活產(chǎn)品為主。米歇爾是目前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以及NLGX設計
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受邀學校
AQSO建筑事務所、米蘭理工大學、北京國際設計周、馬德里理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萊佛士國際專修學院、NLGX Design。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huán)境